環境監測的細分領域眾多,水處理、廢氣處理等領域格外受重視。自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建設體系,提出全面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環境監測行業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環境監測行業的利好消息不斷釋放。近日,環境保護部印發《固定污染源煙氣(SO2、NOX、顆粒物)排放連續監測技術規范》(HJ 75-2017)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較之前的技術規范進一步細化,對提高環境監測的效率,提升環保監控的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環保稅的靴子已然落地,環境監管愈加嚴格,環境監測最好的時代已經到來。污染源在線監測是污染源排放實時動態監控的有效技術手段,為環境管理和環境執法提供依據。技術規范的出臺是規范市場統一行業標準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場發展的需要。為夯實責任體系,確保污染源排放數據的真實性,環保部還將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定防范和懲治干預的相關制度,加大查處力度,從確保環境監測不受干預等層面確保環境監測數據全面真實、客觀、準確。
近年來,環保部為保障“綠水青山”不打折扣,“金山銀山”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2017年9月,為了防范環境監測數據造假,中辦、國辦出臺了《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追究排污單位弄虛作假的法律責任,無疑抓住了根治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頑疾的“牛鼻子”。前段時間,為了警示干擾環境監測的相關作業,環保部印發《關于近期部分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受到噴淋干擾有關情況的通報》,一系列舉措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釋放出“緊箍咒”的威懾效果,確保每個人在高昂的法律代價面前不敢越雷池半步。
1月17日,《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發布,排污許可制度成為了我國第一個部門規章,意味著我國環境管理進入證據化時代。企業本身將逐漸建立起一套“環境會計”制度,充分了解自身排放了什么、排放了多少、怎么排放的以及如何控制排放。管理辦法還提出排污許可技術支撐體系,正是強調行業技術標準統一和完善的前奏。隨著在線監測設備安裝要求、調試檢測要求的進一步細化,環境監測行業的市場需求將加速釋放。
《國家空氣監測城市站運行管理規定》明確指出,“原則上,以5-8年為一個周期進行設備的更新換代”。在環境監測制度與標準體系筑牢之下,企業開展自行監測、建立臺賬記錄、編寫執行報告,有利于規范排污單位自動監測行為,提升自動監測設備從安裝、調試、驗收、運行維護全過程管理水平,促進固定污染源排放監管發展,確保嚴格落實排污許可證相關要求。
全國的環境質量監測點將更為嚴密,環境監測網絡的交織也將更為完善和有序,環境監測市場的空間依然廣闊。國控、省控監測站數據需求倒逼的點位擴容將帶來新增需求或存量替代更換需求,而在環保稅征收等數據需求下,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測設備需求將持續攀升?!岸嗯盼鄱嘟欢?,少排污少交稅”的環保稅征收將進一步催暖第三方檢測服務市場。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如果說法律責任更能有效傳導壓力,對環境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為起到釜底抽薪的震懾作用,那么技術的規范與標準的統一將使企業在環保工作上的心弦緊繃,更是衡量環保責任的一桿秤。